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前海合作区成立15周年。身处全国最开放区域,前海如何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下的党建模式?面对深水区改革“硬骨头”、高质量发展“新课题”,前海基层组织以创新为犁,深耕发展沃土,深刻阐述了“党建也是生产力”。
近期,南方日报、南方+走访调研了前海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基层组织,推出《潮起前海 旗帜领航——党建也是生产力》系列报道,且看党旗飘扬处,如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鲜活注脚。
火红七月,党旗飘扬。近日,前海两新组织党委举行功能型党委授牌仪式,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功能型党委、前海国际法务区功能型党委、前海湾党建促进会三湾片区联合党委等首批6个功能型党组织正式挂牌成立,集中展现了前海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下两新党建创新发展取得的最新实践成果。

此次成立的6个功能型党委,分别聚焦服务深港澳青年创业、法治建设、财税服务、国际人才和商圈经济等领域,通过建强“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把70多家政府机构、重点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组织起来,共商难题、共谋发展,为前海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作为深港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前海已吸引超过1.1万家外资企业落户,注册港企9900多家,就业港人超过8000人,生产要素高速流动、思想主体多元集聚、社会经济组织复杂多样。在这样高度开放的区域,如何有效引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前海党建工作必须面对的新领域、新课题。
“成立至今,两新组织党委积极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下的党建工作,在强化思想引领,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同时,着力创新组织设置,打造功能型、服务型党组织,推动‘两个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变,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前海的发展优势。”前海管理局组织人事部部长、两新组织党委书记常饮冰说。
2018年市委设立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前海党的建设从“管自身”向“管全域”转变,前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从零起步,发展至今,已建立党组织189个,纳管党员2118名,占到前海党组织和党员总数的60%以上。
“越是高度开放,越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前海地处多元文化交流交锋的“前沿阵地”,两新组织党员年轻化、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经历占比大,普遍呈现出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特点。
如何画好最大“同心圆”,让“跟党一起创业”成为共识,这是两新组织党建的“必答题”。
在前海讲师团结业仪式上,两新组织代表刘梦佳将前海石公园的山海画卷娓娓道来,荣获“最佳风采奖”。这一幕,是前海今年打造“改革开放创新全域大课堂”的生动缩影。为讲好“前海故事”、传播“前海声音”,今年上半年,前海以全域为讲台,打造了36个实践教学点,组建起一支涵盖中、英、俄、日等7种语言的讲师团队伍。这支队伍面向来自全球、全国的参访者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海故事,其中,三分之一的成员来自两新组织。

全域大课堂通过构建一堂标准化课程、一套多媒体教学视频、一本改革创新理论专著、一批改革实践教学点、一支多语种前海讲师团的“五个一”学习载体,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海生动实践和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海生动案例,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针对不同群体,两新组织党委还实施分类培养计划,强化政治吸纳和思想引领,为前海开发建设凝心聚力。比如,面向企业出资人、高管,联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定制化”开展培训,实施“双培”工程,确保其在全年新发展党员中比例不低于85%,着力锻造一支兼具国际视野与坚定党性的企业家骨干队伍;面向党务工作者,开展“红色赋能”行动,组织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进行沉浸式学习,传承红色基因,提升专业化履职能力;面向普通党员,依托前海全域大课堂,组织前往中山、东莞、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现场研学,在实践中感悟发展成就、激发奋斗热情。
2024年,在31名新发展党员中,有26名为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比83.9%),其中3名为企业高管(占比9.7%)。这一串数字背后,是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对党的认同感在不断提升,党组织服务发展的凝聚力在不断增强。
港澳青年是深港合作的生力军。为增强港澳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两新组织党委精准把握其精神文化需求,创新理论学习形式载体,联合前海合作区团工委,打造了“湾区青年思政大课堂”,配合香港教育局开发了“前海研学线路”,联合中联办主办了“百万青年看祖国”等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港澳青年,传递党的声音,让思想引领真正入脑、入心。
“与此同时,我们创新‘党建+创业’模式,联动前海香江青年荟、香港商会、香港青年协会等,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园区推出‘深港青年菁英计划’十大品牌活动、开展创业导师行动,为港澳青年提供学习培训、政策咨询、市场对接、人才引进等一站式服务,拓宽其在大湾区发展的渠道,将党的关怀融入创业全程,让他们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运营公司党支部书记、运营负责人何海华说。

解决了“人”的要素,如何通过创新党组织设置,让组织覆盖和党员管理精准对接?这成了两新组织党委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
2021年,前海迎来扩区,面积从14.92平方公里拓展为120.56平方公里,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思想观念、政策体系的“全面扩容”,也面对着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管理体制机制下开展党建工作的现实难题。
为立足“大前海”,下好党建工作“一盘棋”,两新组织党委依托前海、南山、宝安三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联动两区系统梳理前海全域党组织、党员分布情况,实现前海范围内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共享,并联合两区搭建三湾片区联合党委、会展新城联合党委等党建平台,更好地整合资源、解决实际问题,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前海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集聚程度高,组织和工作覆盖存在一定难度。为此,两新组织党委创新党组织组建思路,实施“一企一策、分类施策”精准服务,通过派员帮建、区域联建、楼宇共建等方式,以服务立信,柔性拓展提升“两个覆盖”质量。
东亚前海证券公司是一家扎根前海的港资金融企业,2022年6月,在两新组织党委“一对一”辅导下,公司党支部正式成立。“三年来,公司将红色教育融入企业发展血脉,经营会议开到嘉兴南湖、福建古田、西柏坡和延安这些革命圣地,还打造了‘红色前力股’党建品牌,工作经验入选‘前海两新组织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案例’,成为跨境党建的特色样本。”公司党支部书记陶源说。
目前,两新组织党委已推动前海74家港资外资企业实现组织覆盖,五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100%建立党组织,“双10”企业100%动态组建党组织,党的工作实现动态全覆盖。

为推动党建工作“以点带面”,两新组织党委聚力于激发“联”与“合”的效能。以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功能型党委为例,党委联动下属的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等党组织,以“组织联动、阵地联享、党员联训、活动联办、发展联促”为抓手,促进集聚区内259家法律服务机构实现信息互通、发展共谋、成果共享,有力推动深港前海国际法务区建设。
功能型党委的成立,不仅给党建工作找到“落脚点”,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辖区每个角落,更通过资源整合激活了产业集聚效应,为前海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力”。
“功能型党委打破了企业之间的界限,既能勾画产业链之间党组织的‘同心圆’,也能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圈’,为探索高度开放环境下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实验样本。”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管理合伙人丁华文说。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在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格局下,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成为推动民营经济稳健前行的“双引擎”。
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必须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抓好。
“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党组织和党员切实发挥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员工成长。党建工作搞得好不好,价值判断在于组织活力、组织功能有没有转化为发展活力、发展动能。”前海管理局组织人事部副部长、两新组织党委副书记周洁说。
近年来,两新组织党委持续探索新兴领域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找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结合点,实施招商引资与党建工作同步宣传、项目审批与党组织筹建同步开展、项目投产与党组织成立同步推进、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同步谋划“四个同步”,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培育、文化建设等深度融合,以“党建强”撬动前海优势产业“发展强”。

前海金融同业公会党支部是两新组织党委直属党支部,以“党建+金融创新”为抓手,联动弘毅大厦楼宇党委打造“前海双Q服务中心”,聚焦跨境金融业务,为深港两地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空间载体、产业融资等一站式服务,累计服务企业超100家,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促进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强大动力。
正是在一次次探索与实践中,“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日益成为前海两新组织的普遍共识。
党建工作的发展也助推了前海开发开放的生机勃勃:2024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同比增长8.6%,固投1691亿元、同比增长10.1%,进出口7066.5亿元、同比增长42.4%,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市60.4%,前海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
聚焦提升品牌引领力,两新组织党委以“党建赋能、发展共赢”为主题,已构建覆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品牌矩阵,示范效应不断释放,推动实现党建强与发展强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我们逐步探索打造‘星火成炬’党建品牌,将共产党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信念融入公司业务中,以党建引领凝聚‘星火’力量。2021年成立党支部以来,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随后连续三年实现营收成倍式增长。”深圳市机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杨威说。
开放潮涌 前海日“新”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前海拔节生长,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下,如何精准把握其发展规律与特质,让党建工作更具针对性、更富有效性?这是时代抛给前海的紧迫命题。
行走在前海,两新组织党建的创新实践,正以锐意探索的姿态,将党的政治优势与高度开放的市场生态、多元的社会治理形态深度交融,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新路径,在高度开放环境中焕发蓬勃生命力,奏响“党建强”与“发展强”的交响曲。
最鲜明的特质是“贴心”。面对外资港企集聚、党员结构多元的复杂图景,不搞“一刀切”,而是“量体裁衣”,精准服务,让思想引领真正走进心里,也让“跟党一起创业”从口号化作共识。
更令人触动的是“创新”。功能型党组织破除行政隶属、地域分割、行业壁垒的“隔离墙”,在产业集聚区织密组织网络,做深做实年度品牌活动计划,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组织生活与经济活动同频共振,让党建工作接上“地气”、充满“朝气”。
最根本的成效在于“赋能”。当“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成为企业共识,当两新组织党员成为讲好前海故事的“代言人”,我们看到:党建工作不仅能凝聚人心,更能激活发展动能。
前海用实践证明,在高度开放环境下,两新党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不仅能“扎根”,更能“繁茂”;不仅是“规定动作”,更能成为“发展动能”。它回答了“开放地区如何建强党的组织”“多元环境如何凝聚思想共识”“市场逻辑中如何彰显党建价值”等时代命题,为新时代两新党建工作书写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前海答卷”。
来源:南方+
撰文:张秉仁